马拉松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极大考验,不可能轻易完成。那么马拉松期间该如何喝水?怎么喝?喝多少?相信很多跑友还是不太清楚。
马拉松运动员中流传着两句经典话语:“喝水越少,跑得越快”和“比赛时别喝水,不然腿就垮了”。这两句话语到底有科学依据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备战马拉松时该如何喝水吧!
耐力赛期间补水的重要性
在耐力项目中,特别是像马拉松这样的长距离项目,补水非常重要。
首先,运动时补充水分对调节体温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如果喝水不足,可能会中暑,甚至因身体散热不良而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比如我们熟悉的横纹肌溶解症,在脱水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症状很可能会恶化,这种情况时有报道。即便是职业运动员,在长时间的耐力赛中,因为体温调节不良而发生意外也是很常见的。
另外,很多人认为天气炎热时,容易过度脱水,天气凉爽或者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我们没必要那么注重运动时补水。
其实不然,即使气温不高,长距离的耐力运动,依然会让人大量出汗,造成脱水现象。
比如有数据显示,在环境温度10-12度的情况下,马拉松运动员的出汗量可达体重的5%,更不用说在炎热的环境中了。
所以,不管天气是热还是冷,如果你要跑马拉松,一定要注意补水。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张图,是不同环境温度下跑步速度和出汗率的大致关系。这可以用来估算你在比赛中出汗的量。
水分流失也会显著影响运动能力,比如最大摄氧量方面,一般认为,如果身体流失相当于体重3%或以上的水分,最大摄氧量就会下降。
这个数据有的地方是2%,这其实和环境温度有关,气温适宜的时候,水分流失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比较小,气温高的时候,影响就会比较大。
所以在长距离耐力比赛中,补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补水时间
有些人不渴了才喝水,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口渴并不是脱水的良好警示信号。我们都知道,当人体失水量超过体重的2%时,就会感到口渴,这时候再补水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长距离耐力赛的喝水问题,不是我要有意识地多喝水,想喝就喝,而是要有一套喝水的方法,基本是强制性的,该喝的时候就喝,该喝多少就喝多少。
但运动时不停地喝水并不现实,而且喝太多水会增加体重,从而增加运动时的能量消耗,另外如果不注意补充电解质,喝太多水还可能引发水中毒。
全面的补水计划
1. 运动前补充水分
首先,运动前我们需要保持身体处于充足的水分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运动前要给身体补水。比赛前几个小时就要有补水计划,建议比赛前30分钟保证至少300-500毫升,甚至1升的水摄入。这可能有用,但可能不如比赛前4小时补水效果好。
基本上比赛前4小时开始补水就可以了,最多是比赛前6小时。
2. 每5公里补充水分
马拉松最重要的秘诀就是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不渴时不喝水,或者口渴时才喝水,都会导致身体缺水。不要根据口渴与否来决定喝水,以免造成脱水。
以“破4”为目标的跑者可能会担心在补水站浪费时间,但如果比赛当天天气炎热,最好每5公里补水一次。大多数比赛,每5公里左右都会有一个补水站。那些计划在四到五个小时内跑完的跑者,应该每30到35分钟补水一次。如果初学者不习惯边跑边喝水,可以稍微放慢速度,边走边喝水。这点时间不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如果边跑边喝水,拿到杯子后不要马上喝,太急的话水会冲进气管呛到你。首先,把杯子拿在手里,杯子装得太满很难喝,尽量只装一半的水。接下来,把杯口捏小一点,慢慢喝水。这样边跑边喝水就不用担心水溅到脸上了。
3. 往大腿上浇水,缓解肌肉疲劳
如果比赛当天天气很热,往身上浇水有助于降低体温。身体最热的部位应该是过度使用的大腿肌肉。往大腿浇水可以缓解肌肉疲劳。
除了水以外,有些赛事主办方还会准备运动饮料。由于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分和盐分的流失,糖原也会逐渐消耗,所以建议跑者在途中补充一些运动饮料,尤其是在比赛的后半段,体内的糖原逐渐消耗殆尽,是时候补充糖分了。
这在面向大众的马拉松比赛中可能并不常见,但一些大型国际比赛允许选手将自己的运动饮料放在指定位置。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在比赛的前半段准备一些稀释的运动饮料,在需要摄入糖分的后半段准备一些浓缩的运动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