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秉持诚信执行、文明执行理念,坚持积极的司法实践,灵活运用执行手段,高效审结一批涉及劳动争议的执行案件,在依法维护胜诉员工权益的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维护了近万名会员的切身利益,以高质量的执行助力打造一流法制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多管齐下寻找良好实施解决方案
一家健身房面积约2000平方米,拥有近万名注册并缴纳会费和课程费的会员,因经营不善,拖欠工资、场地租金,面临倒闭破产的风险。
2023年下半年,健身房多名员工依据生效仲裁裁决书,陆续向番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健身房拖欠的工资共计40余万元。
执行案立案后,番禺法院立即启动速审速结机制,并立即通过“全对全”联网查控系统向土地、房管、银行、车管等部门查询,发现健身房名下并无可供执行的财产。
网上的调查管控没有任何进展。“我们去现场看看吧,也许能得到一些新思路。”执行法官随后带队前往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在健身房,法官发现,场馆里仍有不少会员在锻炼,不像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健身房。“这个健身房或许还能救活。”法官心想。
法官视察现场后,迅速组织执法队商讨下一步执法措施。“扣押健身器材并拍卖,应该可以偿还大部分工人的工资。”“但如果只是一味查封,健身房就关门了,近万名会员的权益也会受损,会滋生大量追讨会员费、课程费等纠纷。”“我们需要想出一个完美的方案,能一次性化解矛盾纠纷。”……
经过一轮“头脑风暴”,执行团队决定采取“活查封”的方式,对场馆内的健身器材进行查封。“活查封”是指法院依法查封健身器材,但器材仍存放在原处,允许使用,可以保证健身房的正常运营。
灵活司法处置“病态企业”
会员健身的问题解决了,但员工的工资却迟迟没有结清。“听说老板已经联系别人把健身房卖了,到时候我们的权益怎么维护?拖欠的工资什么时候发?”不少员工表达了多重担忧。
当听到员工提到健身房准备转让时,法官立即联系了健身房经理,了解到情况确实如此,而且有第三方公司也有强烈的收购意愿。但目前该场地正处于法院执行阶段,第三方公司担心收购进程受阻,收购后无法正常运营。
在收集了各方关心和疑问后,法官再次组织执行组对案件进行分析:如何才能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赢得诉讼,帮助健身房化险为夷,实现各方共赢?
健身房被扣押财产的拍卖价估计不足以支付员工的工资,如果健身房被迫处置健身器材,将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不仅员工的工资得不到足额支付,出租方的权益也难以维护,近万名会员将无法再享受健身服务,可能滋生大量会员费、课程费纠纷……
“或许推动第三方收购能够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法官随即与健身房、出租方、第三方运营方以及员工代表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
“活水养鱼”实现多重胜利
“宁可放水养鱼,也不能在干涸的池塘里钓鱼。”在进一步的沟通中,法官制定了“卖资产还债,盘活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实施方案。
一是针对健身房的履约能力、履约意愿、实际情况等,与员工代表、出租人进行多次沟通,说明相关情况,引导员工、出租人权衡利弊,并从最大化维护合法权益的角度,给予健身房一定的宽限期。
其次,法院耐心向第三方经营者讲解执行的具体方案、程序、所需期限以及后续的强制措施,通过讲解法律、分析理由,打消了第三方经营者对公司接手后能否继续经营发展的顾虑,鼓励其积极与健身房就收购事宜进行谈判。
最后建议健身房抓住已有资源优势,鼓励其在期限内加快与第三方运营商沟通,通过引入“活水”盘活业务走出困境,同时督促其尽快与员工代表协商并落实方案。
经过多次组织协调,健身房与第三方公司最终达成协议并完成相关收购手续,健身房与员工也在番禺法院的调解下达成和解方案并完成了拖欠工资的发放。
三个月后,该批执行案件顺利结案。
看似简单的案件背后,牵涉经营者、出租人、数十名从业人员、近万名会员,权益纠纷错综复杂。番禺法院坚持主动司法,做深做细执行工作。通过引入第三方经营者,既保障了员工工资的顺利发放,又化解了诉前潜在纠纷,推动矛盾纠纷一次性实质性解决,促进实现“双赢”。这是广州法院深入务实诉讼源头治理、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困难的一个缩影,是切实解决执行难题、着力改善法治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