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健身用户而言,相较于传统健身房,规模更小、分布更分散的24小时自助健身意味着可以随时在家门口享受低成本健身。自助业态意味着不再有推广私教的教练。全日制、自助健身、低价消费的标签,对应的是理想的“互联网式”随时随地、全民健身体验。如果说传统健身房的过牌营销和私教推广本身就背负着用户体验的原罪,那么“互联网+”模式的24小时自助健身房,仿佛一下子被赋予了“救世主”的角色。
这种轻模式降低了健身创业的门槛,也增加了对健身新手的吸引力,这也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各类24小时健身中心火爆的原因。
加入这一市场的玩家众多,乐客运动、广珠拳、熊跑、超级猴子等是24小时无人健身模式的主要代表,小型健身创业者也积极加入这一市场,比如36氪报道过的Liking Fitness、U-24、FITZOO等,他们大多通过自营、加盟、运营转型等方式,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门店,再现了2015年ClassPass模式的火爆。
然而,放弃私教、拒绝超卖会员卡,就等于断掉了传统健身房最赚钱的两大点。24小时无人健身的经营模式靠谱吗?相比传统健身房,便利店式健身房的经营模式满足了哪些新的市场需求?它将如何解决实体店无法回避的房租、人力成本问题?没有月卡销售模式,如何避免走传统健身房的老路?目前市面上有哪些策略,各自的前景又如何?本文将对这些话题进行一一探讨。
健身工作室进入24小时自助“便利店”时代
24小时自助健身房的标准配置是:200平米左右,自助,24小时开放。其中少部分是有氧器械,三分之二以上是锻炼区域。自助体现在自助门禁、自助水电开关。目前真正24小时营业的健身房并不多。
如同便利店到大型超市一样,24小时健身房的面积通常只有传统健身房的十分之一,因此如何提高楼面空间效率、降低租金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健身房作为商业地产,租金是沉没成本,如何平衡小时建筑面积利用率成为关键问题,这和电影院、酒店客房的思路没太大区别。如同麦当劳开设24小时门店提高建筑面积效率一样,24小时健身房通过提高运动课程强度和保证其持续运营来提高时间效率。传统健身房的运动课程占用面积大,但通常只在晚间使用,其余时间空置。新模式将运动课程分离,通过品牌包装、社群运营提高运动课程用户粘性;允许用户在线预约运动课程,保证运动课程容量——尽量平衡每小时参加运动课程的利润。共享教练配置也提高了教练的上课效率。
减少健身器材占比,可以尽可能的节省租金,减少硬件投入成本。通过提高跑步机等其他设备的智能化,提高器械室的实用频率,从而提高健身房器械面积的整体利用效率。
中国的地租、人工成本连年上涨,但健身客单价却没有同步上涨。24小时健身中心多设在社区,租金成本较低,也扩大了客群——让用户在家附近使用健身中心,满足了非常规时间锻炼的用户需求。在单位面积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营业收入有所增加。
从业务性质来看,降低成本、提高楼层效率是线下健身房追求的两大主要方面,“24小时无人值守”是切入市场、吸引健身爱好者的一大策略。但事实上,各家公司的出发点并不相同。
开设 24 小时健身房的 3 种方法
36氪梳理了国内主要的24小时无人健身房企业,将其归纳为小而美的“开店策略”、输出管理的“加盟策略”、互联网模式的“共享经济策略”三种类型。分析其背后的商业本质,每一种“健身模式”都有着不同的未来方向。
1. 开设天花板较低的商店
“开店策略”从商业地产角度看,本质上是对传统大型健身房模式的改进,代表项目是“超级猴子”。超级猴子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三分之一是集装箱改造的自助式“健身舱”,面积约60至100平米,可同时容纳6至15人。收费模式以网络预约、按次付费为主,价格约50元/次。租金低,收费高,建设成本低,单店亏损风险相对较小。
其余三分之二则以团体课为主题的健身房为主,面积最多可达200平米,收费在80-90元之间,采用团体课先预约、按节收费的方式。超级猴子的课程特点是主打品牌调性,在装修场景上注重设计感,团体课练习主打“健身派对”概念,增加了练习课的用户粘性和溢价空间。
相比之下,超级猴子将商业地产逻辑中的“地租”和“人工”成本压缩到了极致。健身舱仅占用商场外围广场或小型门店,可快速安装、搬迁。36氪采访了深圳卓越地产一位资深投资经理。在他看来,对于一些非区域性购物中心、不需要像“一特拉韦德”一样配备大型健身场地的商业地产来说,超级猴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作为商业地产的功能性配套设施,超级猴子有其投资价值。在人工成本方面,无人值守的自助服务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私教培训和管理的成本。
超级猴子创始人跳跳告诉36氪,作为线下健身场所,根本出发点还是“商业地产”视角,互联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线下健身中心的成本问题,因此单店的选址和层高效率提升是超级猴子最看重的部分。
这种方式是目前健身创业公司最稳妥的做法,但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扩张速度有限,目标人群还是有健身需求的城市中高级白领。按照健身房三公里的覆盖范围,在200平米的健身房里,超级猴子能触达的用户量其实非常有限。
超级猴子健身小屋
2.“加盟费”导向
相对而言,加盟策略更加传统,主要代表有“小熊快跑”和“爱健身”。小熊快跑之前主打ClassPass模式,也推出过99元包月的O2O健身模式。最后转型做线下健身房,主要通过连锁“加盟”的方式。连锁加盟的本质是输出管理方式,而作为互联网+健身房,主要输出的是“自助管理”和“智能设备”两大核心点,技术是其背后的支撑。
爱健身创始人许志艳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相比传统线下加盟店,24小时智慧健身房的管理更加简单,“自助”和“智能”方面主要依靠科技,因此很容易实现标准化管理。熊跑的加盟规模已经拓展到全国各个省市,除了“熊跑”品牌,其主要输出的是其ERP管理系统——“熊管家”。
据36氪此前报道,小熊管家既是一个推广平台,也是一个管理工具。在推广方面,基于ClassPass的前期积累,“小熊管家”可以精准定义用户属性,如年龄、性别、地理位置、健康习惯等,场馆可以通过它向潜在目标用户推送会员卡、私教课、促销信息等。
在管理方面,场地可通过“小熊管家”管理会员、团课、私教,查看会员或收入数据报告,并进行智能管控(智能门禁、密码储物柜、淋浴控制、人脸识别)等,后者是小熊管家推动加盟模式的主要动力。
作为加盟商,作为对标备受诟病的传统健身房,24小时自助健身初期推广难度不大,在开店装修阶段就能获得不错的预售用户量。Liking Fitness创始人许志言告诉36氪,Liking加盟商在开店前就能收回相当一部分加盟成本。此外,Liking总部提供的免息贷款也大大促进了加盟商的加盟意愿。在24小时自助健身模式中,加盟费成为主要盈利点。
加盟商输出的是管理模式,对于24小时自助健身来说,更多的是SaaS的输出。加盟商面临的选址、获客、运营等问题,很难通过不成熟的ERP系统解决。另外,健身房的运营需要一定的行业实战经验,很难有成熟的机制来保障整个加盟模式的风险控制。
加盟扩张问题,是以加盟费为导向的项目选择标准,如果说传统健身房的超卡销售是健身房资源的透支,那么加盟健身房很可能是加盟品牌对加盟商风险的透支,本质上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3. 资本支持的“共享经济”战略
健身“共享经济”模式的标杆是Airbnb,以自有健身房为切入点。未来的方向是让酒店、社区的健身设施共享开放,实现健身用户、教练、健身房资源的自由配置。相较于以上两种健身“玩法”,这种模式才是真正的互联网经济,主要代表就是乐客体育。
乐客健身房在全国开设了近80家健身房,全部为直营。乐客体育创始人韩伟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乐客正在向商业3.0视角靠拢。就像Airbnb从自营民宿起步,最终进入用户闲置住宿资源一样,乐客的模式是先直营连锁健身房,再引导用户就近健身,并共享周边社区、酒店、健身门店等健身资源。健身教练也可以根据课程优势、地域优势,匹配到目标健身用户。
从商业地产角度来看,乐客由于直营、门店密度高,无法实现快速盈利。韩伟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乐客目前追求的是数据,即全民健身人群的使用数据和流量数据。乐客的模式是搭建平台和入口,数据是乐客体育未来拓展健身共享经济的基础。
运营模式是纯互联网化的,相比传统的楼层效率,乐客或许比不上超级猴子的健身房,但公司的目标是做平台,没有天花板限制。这个模式的前提是,中国健身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硬件、教练资源、健身人群都会有红利。纵观现在中国的健身市场,资本还是很谨慎的,健身市场还是很有保障的。要打开市场红利,需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而要克服这些不确定性,都需要资本。
乐克健身房
ClassPass 之后又出现另一个泡沫?
在这三种模式的带动下,国内涌现出各类24小时无人健身房,在模式没有经过完整验证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大量开店将面临巨大风险。
列举市面上的24小时无人健身房,除了需要长期资本支撑的共享经济模式,“开店”和“加盟”都能够在短期内获得不错的收益。但如果仔细审视其背后的商业模式,无论在实体经济还是互联网经济的逻辑中,这三者目前似乎都不是容易做的生意。而如果盲目地进行大规模的“互联网+”推广和获客,“24小时无人”模式很可能是继ClassPass之后的又一轮互联网泡沫。
“开店”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小而美”的“以商为本”的创业,天花板其实很低。与传统大型健身房相比,小型健身房在人力、选址效率等方面都难以与大型健身房抗衡。因此细分人群是这些24小时自助健身房的主攻方向。比如超级猴子通过开设“骑行”、“拳击”、Crossfit等主题的有氧运动室,不断吸引成熟的中高级白领用户。并通过教练、健身场景的品牌设计,提升课程的溢价空间。本质上还是没有抢占到传统健身房以私教、有氧器械为主的健身人群。
虽然健身型健身房已经大幅提升了单位面积效率,但“开店”模式的用户规模有限,持续获客能力是这一模式面临的最大挑战。细分人群的市场规模天花板不高,开店可以做一门小而美的生意,但谈互联网模式的颠覆作用还为时过早。
“加盟”策略是最接近传统健身房的经营模式。连锁健身房的管理模式以ERP输出的形式集中化,风险不低。首先,财务和管理模式可由总部掌控,但促销、设备维护等仍极度分散。线下加盟店为了盈利,或将重回线下健身中心超卖课程的模式。设备运维仍难以实现自助,运营和沟通成本不低。
回归到加盟的本质,24小时自助健身模式的输出本身就需要在技术和制度层面反复试验,如果一个模式已经成熟且盈利,在资本市场如此活跃的今天,没必要走“加盟”这种传统经济路线。模式的快速输出和复制,或许有急于赚“加盟费”之嫌。据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这种仓促的“加盟”推广,很可能初衷就错了,结果就是新一轮互联网泡沫的破灭。
共享经济模式需要健身数据,Airbnb、Uber模式的核心就是利用互联网资源的精准配置,解决流程产能问题,实现产能断崖式下降。健身共享经济解决了健身房和教练产能过剩的问题,但很明显,中国的健身房和健身教练还远远没有过剩,中国城市人口的健身需求还没有达到“住、用、行”的刚性需求水平。
相比于Anytime Fitness在国外的火爆,中国健身市场的黄金时代还远未到来,因此数据获取过程需要资本的强力支持,在传统健身房依然盈利的同时,推动这一行业根本性创新的机会成本或许依然巨大。
因此,凭借互联网推广和获客的天然优势,24小时自助健身房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扩张。最坏的结果是,“开店”模式下的小型健身房很快会触及天花板,仍然无法起到推动普通民众普遍健身需求的作用。“加盟”模式的风险很可能引发加盟者因资金不足而跑路,而“共享经济”健身模式则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
健身风潮仍在,短视模式将被打破
政策利好、消费升级,健身行业成为“热赛道”是行业共识。从互联网给一般实体经济带来的“解放与颠覆”来看,“24小时自助健身”似乎很有互联网特征。但从传统地产和互联网的角度来看,目前的24小时健身房很难经得起推敲。
如果说互联网注定要扮演传统健身房“救世主”的角色,那么基于“过度销售”和“短视经济”的健身模式就应该被抛弃。互联网解决了渠道和人脉的问题,在24小时自助健身模式本身的成本和盈利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这种模式的结果依然是市场泡沫。
24小时自助健身房或许会成为热点话题。我的判断是,加盟模式的风险仍是大概率事件,小而美的门店模式起到“培育市场”的作用。国内传统大型健身房现有的销售模式还难以改变。要颠覆健身行业,需要破除大型健身房的系统性风险,继续推进共享经济模式。
中国未来健身市场规模仍有数千亿元,24小时自助健身是趋势,但未来5年内仍难以成为成熟的商业模式。
我是36氪撰稿人Chris Tang,关注互联网金融和体育文化领域。现居上海,微信:Chris199108
插播一条招聘广告:如果你不想错过当下的互联网浪潮,想更贴近互联网及其相关行业,想站在最好的俯瞰点观察即将发生的变化,那么36氪是最好的选择。36氪已落户上海。如果你也想成为上海创业生态最敏感的观察者,请将简历发送至:。